發布時間:2023-11-01
中國現已形成工業門類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但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及基礎軟件等產業配套領域能力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亟需一批企業專注細分領域持續深耕,支撐產業鏈韌性與穩定性。而這些產業配套領域多具備分類細、共性內容少、單項產品總產值低、技術攻克難度大、研發周期長的特點,僅靠大型企業單打獨斗難以覆蓋所有細分環節達成產業鏈的全面聯通,更需要中小企業提供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發揮補鏈固鏈強鏈作用,實現有序協同。
實踐中,已涌現出一批圍繞關鍵環節和重點方向做專做深,結合產業需求進行長期的研發投入與工藝積淀,不斷取得配套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突破,逐步成長為“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其提供的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產品和服務涉及面廣、分類詳細且性能和精度較高,能有效填補產業鏈技術空白,滿足產業鏈配套需求。
中小企業如何依托“專精特新”發展發揮產業鏈補鏈強鏈作用,針對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趙晶與其合作者撰寫了題為《中小企業如何依托“專精特新”發展實現產業鏈補鏈強鏈——基于數碼大方的縱向案例研究》的論文,并在期刊《中國工業經濟》上發表。
該論文以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碼大方深耕工業軟件的實踐案例為線索,深度剖析了中小企業聚焦產業關鍵環節實現“專精特新”路徑的三個階段:專業化深入實現卡位補鏈、精細化集成實現耦合固鏈、生態化協作實現聯動強鏈。具體地,數碼大方首先通過專業化深入在核心技術和產品中取得突破,依靠資源要素協同和通用型配套填補產業鏈短板;在此基礎上,通過精細化集成進一步將自身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做精做細,通過協同需求主體和定制化配套鞏固產業鏈穩定性;最后依托生態化協作促進自身技術及產品跨越組織邊界在產業生態中流動共享,通過創新能力協同和前瞻性配套發揮強化產業鏈作用。
該論文的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可推廣性與應用性,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工業軟件、智能制造等領域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專精特新”發展具有鮮明的參考價值:不同階段中,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行為、產業鏈協同配套過程和補鏈強鏈結果之間并不相互脫節,可形成“中小企業行為—協同配套過程—補鏈強鏈結果”的邏輯鏈路。依托不同重心的“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企業得以與多類產業鏈主體互動協同,為產業鏈提供具備不同配套特征的產品,最終達成不同的補鏈強鏈結果。
已發表文章:
趙晶, 孫澤君, 程棲云, 尹曼青. 中小企業如何依托“專精特新”發展實現產業鏈補鏈強鏈——基于數碼大方的縱向案例研究. 《中國工業經濟》, 2023(07): 180-200.